201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出炉 隧道股份斩获14项成果

2016-04

4月18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隧道股份共计斩获市级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技术发明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获奖数目在今年的市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一位。 

在获得的14个奖项中,隧道股份牵头研究的《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新技术与工程示范》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鱼脊梁桥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千万人口输水隧道工程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扩建型轨道交通枢纽站超深基坑工程安全和环境安全双控技术》等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低碳城区智慧交通协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再生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结构关键技术与应用》、《地下连续墙关键工艺创新》等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牵头研究的《超大口径高精度钢筋混凝土顶管研发及其应用》、《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处理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成果分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三等奖。

此次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新技术,也就是GPST技术,重点解决超浅覆土、负覆土盾构隧道“失稳、失衡、失效、失准”四大难题,并在宁波地铁3号线等工程中推广。GPST工法隧道大的优势即在于其避免了传统盾构法隧道大规模开挖工作井等所造成的大量地面场地占用、管线搬迁和地面交通中断等系列问题。以GPST技术替代暗埋段明挖,可以减小地面开挖面积50%~80%,减少搬拆迁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浅埋导坑替代深大工作井,可以减少施工风险和开挖方量,缩短建设工期。近三年项目实现创收和节支高达2.75亿元,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9篇,申报工法2项,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有效降低了动拆迁量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友好开发和资源节约,推动了我国自主产业项目建设和发展。 


 

而此次获得技术发明三等奖的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处理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则针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为解决或缓解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在包含雨水收集、调蓄、处理、利用的雨水蓄集利用技术方面完成了多项发明与技术创新,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提供技术经验,解决或大大缓解我国内涝、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该项成果或将为近年来全国频繁发生的“相约看海”尴尬局面开辟破题解难的新出路。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重点奖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培育战略性产业、促进城市安全、健康生态发展和推进区县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项目。 

2015年,隧道股份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为目标,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企改革为契机,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探索适应集团未来发展的科创战略与和科创体系,主要体现为“聚”和“放”。“聚”,即以更加开放的格局和市场化的视野,整合国际优秀的创新资源,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与“推广转化”为一体的开放式实体化技术创新平台。“放”,即下沉主体,推动研发主体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链一线,创造以服务市场为导向的运行体制,提升基层生产力,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在传统技术领域,结合地下车库与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开发盾构垂直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方面通过引进芬兰自动流水线将集团PC构件整体产能提升到500万平方以上,占上海总量的50%;在绿色材料方面开展高性能沥青添加剂SBS国产化研发工作并已取得阶段成果,同时开展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研发并已形成技术成果将予以示范应用;在装备制造领域完成世界超大断面矩形顶管研制并成功应用于重大工程项目中,完成了世界超大断面类矩形盾构研制并已在宁波地铁项目中予以应用。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4项(一等奖1项),华夏科技进步奖2项。新增申请专利192件,其中发明专利94件。专利授权145件,发明专利43件。新增标准编制19项。

Copyright©隧道股份.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