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静谧湖底,藏着国内首例大型水下车库
2018-07
下周四,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开放即将“满月”,这座绘尽上海千年历史画卷的公园,为公众展示了广富林4000年的考古学文化,以及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历史变迁。
而在这座水乡古城,除了“历史奇迹”之外,广富林静谧的水底也蕴藏着一个由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设计的工程奇观——广富林湖底车库。
广富林湖底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42600平方米。其中车库建筑面积约29900平方米,避难通道、楼梯间、坡道及出入口建筑面积约12711平方米。平时功能为小型车停车库,车位约885个。战时为人民防空工程,设置1个6级人防汽车库,9个6级二等人员掩蔽部(含3个战时移动电站)和2个6级人防物资库;战时掩蔽人员约14000人,储备战备物资约5300吨。是平、战时功能有机结合的优秀典范。
据了解,湖底车库主体结构以及人防工程设置在湖面以下,类似工程还从未有过先例。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承担起了这一项史无前例的设计难题。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到文物保护和景观维护的同时,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实现人车分流,将遗址公园内幽深的古道和宽阔的湖底车库有机融合,使其对周边古代遗址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难点一】
车库常年浸泡在湖水中,防水设计是重难点
因为这个车库常年浸泡在湖水中,防水设计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隧道股份设计总院设计师们反复进行论证,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呈现了一套优势互补、刚柔相济、防水工程质量可靠的防水系统。
该工程的底板、外墙处于湖底泥层中,工程顶板相当于泡在湖水中。所以防水设计原则是结构自防水为主,在混凝土施工振捣阶段及养护阶段严把质量关,同时采用有机、无机相结合的聚合物水泥基弹性防水涂料及 膨润土防水毯两种完全不同材质的附加防水材料辅助,刚柔相济,优缺点互补,确保工程满足一级防水标准。
▲ 工程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抗渗混凝土,抗渗标号不低于S6;
▲ 底板与垫层间采用膨润土防水材料;
▲ 外墙涂刷聚合物水泥基弹性防水涂料+膨润土防水毯两道防水并砌好防水材料保护墙;
▲ 顶板涂刷聚合物水泥基弹性防水涂料+膨润土防水毯两道防水,在防水毯上部加300厚混凝土保护层压实。300厚混凝土同时作为湖底基层,保护主体结构顶板抗水流冲刷。
【难点二】
不能影响湖面景观,疏散通道需“隐蔽”起来
由于广富林湖底车库基地位于景观湖面以下,周边要退让水下文化展示馆及演艺中心,所以工程主体大量楼梯间无法直接出湖面。当时设计的时候考虑解决方案是引入了避难通道概念;通过独立成系统的避难通道将人员安全疏散至室外。避难通道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保证该区域无任何可燃物品,并在设备(风、水、电)配置上确保该区域的消防安全性能。
▲疏散通道
然而,避难通道的问题解决后,又带来一个新的难题,避难通道与车库车道交叉如何解决。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采用局部立体交通的解决方式;在工程内人车流线交错的地方采用立体交通的方式将车库内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垂直分离、完全脱开,实现了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整个地下车库通往疏散通道一共有16个疏散口,设计严谨规范。
▲立体交通:
上面人行通道,垂直下面车行通道
▲人行出入口
【难点三】
通风井不能出现在湖面,车库如何“呼吸”
地下车库通风竖井不能直接出湖面。面对这个问题,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提出解决办法是集中设置建筑进、排风风道;方案利用集中风道将风井从顶板上拉出,贴顶板从湖底延伸至人工湖外伸出地面。进、排风道及其风井均分开设立,互不干扰与交叉。风井出地面时尽量合并,并与楼梯间出入口结合,使之出地面时并不显突兀,达到和地面景观和谐统一的效果。
▲室内排风管道
▲通风井
建成后的松江广富林配套湖底人防车库工程不仅获得了上海市“民防杯”工程,受到了建设方及各方的好评,更将为广富林公园完善交通配套,让“海派之源”以更好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