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股份做客新华社全媒体访谈,传递“上海制造”强音!
2018-10
日前,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应邀做客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上铸品牌”,在新华社演播厅就如何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领域“上海制造”的高度、深度、宽度和广度等议题深入畅谈,推动“上海品牌”、“中国智慧”闪耀世界!
请看现场访谈实录: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隧道股份所积累的全球86座城市、逾千项重大工程的丰富建设管理经验、核心技术与齐全的产业链资源,让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起点转型城市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以更高的战略定位,更深的专业技术和更宽的市场半径,为更多城市提供具有创造力的基础设施规划咨询、设计、投资、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在参加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时说。
50年,不断涌现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城市基建领域的中国标准与中国智慧正通过隧道股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而这“走出去”的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创新求变的锐意进取,是位居上海、心怀天下的国际视野。
提升制造的高度
铸就品牌,变“上海建设”为“上海制造”
访谈中,张焰董事长表示,下一步隧道股份要打造更卓越的品牌,不仅是“建设工程”而是“制造产品”,更要创建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的“上海标准”,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升隧道股份的品牌价值,提升“上海制造”的品牌内涵。
“工程建设’留给城市的是构筑物,而‘产品制造’才能带来品牌,品牌会永远在人的心中根植。”张焰董事长表示,隧道股份要做的是要从“上海建设”转变为“上海制造”。未来,隧道股份不仅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建设端,延长到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端,让所有基础设施更好发挥功效,为城市做更好的服务。同时,还要致力于整个建筑业的更新,变“工程建设”为“工业化制造”,既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又推动产品和服务的“上海标准”持续进步。
以隧道股份颇具代表性的预制装配式市政产品为例。过去建设一座高架,需要数百名工人现场施工,现在,隧道股份通过前期通用性模块的设计、中期工业化的制造,所有作业都在工厂中完成。前期预埋的数字芯片,还将提供“可追溯”的产品售后跟踪,从而更好的服务后期全寿命周期的运营管理。
隧道股份通过创建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标准,引入市场优的资源,从而实现从“建设”向“制造”转变。这让隧道股份不再是简单的做施工,而是制造产品,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和标准,打造品牌。同时“制造”也让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也更强,整个城市和社会的成本也会下降。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为上海下一步的城市更新和全球卓越城市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
未来,隧道股份还将进一步把装配式技术延展到隧道、道路、桥梁、高架等更多基础设施领域中,输出更多完整的基础设施产品,带着标准和品牌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套服务”,打响隧道股份、上海制造品牌。
这是一种从“上海建设”到“上海制造”的思想转换,这是一种从注重纯粹建造到注重城市卓越优化的角度提升,这更是一种融入了全生命周期概念的理念进步。事实上,隧道股份近年来就开始着手从工程建设商,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转型发展。
提升制造的深度
升级技术,打造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
“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目的是使用不是建设。”张焰用这句话总结了隧道股份对于基建的全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大量城市的基础建设从无到有,骨架网络基本完成。下一个40年的城市发展已经不再是从0开始,而是从运营和使用方的需求,来推动城市新一轮的更新。
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为例,虽然管养有方,但隧道运营一段周期以后须进行封闭大修,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多问题,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很大困难。如何避免大工程几十年就必须大修的困境?下个月,国内首个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杭州文一路隧道即将正式通车,将提供破局之道。
在浙江杭州,隧道股份以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打造的国内首个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文一路隧道即将在下个月通车。
在文一路隧道中,隧道股份在项目规划期,就从运营和使用方的需求出发,从它未来至少20年、甚至100年更长的设计寿命周期中,考虑如何大化其使用效率。
文一路隧道植入了约3000多个智能感知终端,可监控土建中的沉降、变形、渗漏水,以及机电中的风机、消防、照明、排水等运行情况。通过这个平台,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之初,建立起整个隧道的“病理档案”,以“低影响”的预防性养护,实现把大修化为中修,把中修化为小修,把小修融于日常运营管理。
隧道股份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运营管理合同,并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大数据、以及BIM+GIS的机电和土建生命周期的评价管理体系。在运营过程中实时收集隧道数据、监测隧道形变,提供更精细化的管养服务。未来,在上海北横通道中也将有望试点运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助力上海更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提升制造的宽度
为新一轮城市更新提供多维度服务
不仅是“全寿命周期的运营管理服务”,隧道股份服务城市更新发展的维度也在不断拓宽。
隧道股份是中国较早从事盾构法隧道研究与建设的企业。仅今年,隧道股份就有上海北横、沿江、诸光路隧道、武汉三阳路隧道及珠海马骝洲隧道等5条14米以上超大直径隧道同时在建。目前,全球已建成25条超大直径隧道中的14条都由隧道股份承建。
在不断挑战隧道技术极限之外,隧道股份近年来也尝试站在城市未来需求的高度,为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提供专业支撑。比如大型隧道工程,在满足“越江交通”等基础需求外,也为城市各类“顽疾”寻找到了新突破口——例如,解决了中环高架两侧“断头路”问题的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工程。
“今后,我们的隧道盾构不仅将在直径上更庞大、功能上更加齐全,它更将是智能、可远程管控,甚至是‘无人驾驶’的盾构设备。”张焰董事长介绍,2016年,隧道股份打造了“上海盾构管控中心”,把大数据技术与施工经验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盾构施工全过程进行管控。
隧道股份还是中国较早从事智能交通研究与应用的企业集团,牵头并参与了上海以及国内数十座城市的整体交通规划和智能交通建设。从中国首个高速公路ETC系统、高等级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开始,到上海迪士尼乐园信息化系统、深圳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一张图”系统,我们在上海、天津、沈阳、苏州、淮安、台州等大、中型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等重大工程实践和行业标准制订过程中,亦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基础设施“城市级、企业级、项目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能力的企业集团。
提升制造的广度
推进“上海制造”走向世界
向内钻研本业、不辍创新,对外隧道股份拓展延伸的步伐也在不断加速。
“我们想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是小打小闹,我们做黄浦江、长江、黄河,可以到泰晤士河底下做隧道。”张焰董事长表示,隧道正积极参与投欧洲英国的市场竞争,并受到了英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而在国内市场,下一步,隧道股份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沿线,提供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
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源自隧道股份独一无二的“走出去”战略:隧道股份专业于以隧道、轨交等核心业务领域,已经把这个领域做到极致;专注于多元文化融合,800多名海外职工中外籍职工占到了80%;专心于安全和融入。到今天,隧道股份作为中国较早一批主动走出国门的国企之一,自1996年进驻新加坡以来不仅承建了该国25%的地铁线路,更成为新加坡受信赖的中国企业,是唯一家三度捧回新加坡承包商高荣誉——“承包商挑战盾”奖的企业。
目前,隧道股份各类业务遍及印度、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隧道股份更与与欧洲、东南亚等主要的建筑企业、财团、银行建立合作,与英国奥雅纳、印度塔塔、新加坡和合签署合作协议,并在去年,将隧道股份整个国际业务的总部移至新加坡。
张焰董事长表示,今天,隧道股份正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业态,不断升级与擦亮“上海制造”品牌,向着“城市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全新愿景全力进发。未来,隧道股份将走出上海,辐射全国,并为全球更多国家的经济与城市发展贡献力量,让“上海制造”闪耀世界!